网络分析: 信号与回响
在我那个不学无术的本科时期,网络分析统计方法,算是我少数真正用心学过、并引以为傲的知识了。 最近了解到 10 月 9 号一篇发表于 Nature Human Behaviour 的文章 Statistical evidence in psychological networks 系统性地质疑了这一领域中统计证据的可靠性,且其中一个关键的事实是文章作者主要来自于该领域的发源地 —— 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 在我看来,这篇文章不是一次外部挑战,而是一场来自核心的自我审视。这场审视的真正影响,或许不在于其技术细节 —— 例如对网络当中的 “边” 的解释应如何审慎 —— 而在于 “批判” 这一行为本身所释放的信号。 在学术出版的权力结构中,一个来自权威源头的警示,其内容会被简化,而其姿态会被放大。对于期刊编辑而言,他们的核心诉求之一是规避风险。因此他们无需深究投稿文章是否足够好的具体界限,而只需记住 “网络分析存在风险” 这一结论。这会触发一种系统性的风险规避,一种自上而下的 “层层加码” 。顶层温和的 “审慎” 建议,传递至执行层面,会自然演变为更严苛的准入门槛,这是权力与责任在传递过程中的必然耗散与变形。最初为了规避误差而预留的空间,最终会成为施加给底层执行者的额外负担。批判的成本,最终会转嫁给最末端的投稿者。因此,即便一篇研究完美规避了论文中提到的所有问题,其发表难度也可能系统性地增加。因为重要的不再是你是否犯了错,而是你所在的领域是否被贴上了 “高风险” 的标签。 对于手中尚有此类研究的人,无论研究做得有多漂亮,其结论是清晰的:在新的、更严苛的共识完全固化之前,尽快完成并投出。因为在规则改变的时刻,速度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变量。 于我而言,当初转向网络分析时,动机并不纯粹,更多的是带着一种心照不宣的功利心和投机的懒惰。以为用现成的数据,换一种更时髦的分析方法,就能轻松辟出一条捷径。那段探索的日子,也确实算得上轻松和愉快。如今看来,这条曾被寄予 “厚望” 的小径,也正变得愈发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