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深大已经是第七天了。这座校园,乃至其背后的深圳,正向我呈现一组鲜明的悖论。

深大拥有世界级的资源——触手可及的机遇、雄厚的资金支持、与城市无缝衔接的交通网络。然而,它又在最基本的体验层面暴露出粗糙的一面——远无法与我的本科所在大学天师大相比的食堂、与这片创新高地的声名极不匹配的校园网络、由于缺乏非机动车道规划而带来的危险道路出行体验。

这种宏大叙事与微观体验的断裂感,正是我对深大乃至深圳的第一道触感。

于我而言,对深大最初的感受可以总结为两个词语。

其一是烙印。深圳大学的视觉符号,以一种无孔不入的态势被铭刻在目力所及的每一处。它在宿舍床沿的护栏上,在食堂托盘的划痕间,在穿梭于校园间的荔园小巴车头,在横跨粤海沧海两校区天桥的玻璃护栏上——它以一种不容置疑的密度存在——这种近乎偏执的身份强调,远超我曾见过的任何一所大学。它不只是品牌,更是一种身份确认,似乎在时刻提醒每一个深大人:你属于这里,你正在被吸纳进一个庞大而年轻的共同体。

其二是流变。在这里,一切事物、观念和关系还未固定下来就陈旧了,新的事物、观念和关系在旧的还未站稳脚跟时就已经完成了迭代和更替,新的也在其诞生之时就昭示了其将快速完成灭亡和被替代的命运。在这里,经验的价值被削弱,唯有适应变化本身,才是唯一的生存法则。

这两种感受构成了此地精神内核的一体两面。烙印,是在这片没有历史包袱的土地上,人为植入的根与归属感,它试图在变幻莫测的浪潮中标定一个坚实的坐标。而流变,则是刻在这座城市的基因当中并驱动其不断向前的强大动力。

无论如何,深大,以及深圳,对我而言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如何在一面被赋予集体身份,一面又被卷入个体沉浮的浪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航向,这将是一场漫长的探索,而此刻,我正站在洪流的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