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李继刚的「七把武器」提示词进行修改后的卡片提示词

李继刚的「七把武器」提示词是什么? 「七把武器」提示词是由 Prompter 李继刚于 2024 年 10 月到 11 月之间所创作的七个思维工具提示词,其能够有效提高大模型输出质量。该提示词最大的特点之一在于可以直接让大模型按照预设规则输出 SVG 卡片。 「七把武器」提示词详情参见:七把武器 我为什么要改「七把武器」提示词? 因为原版提示词存在如下缺点: 虽然能够直接输出 SVG 卡片,但是结果非常不稳定,就算是用其本人建议的 Claude Sonnet 模型,我也难以复刻出其文章当中展示的卡片效果。 原版提示词使用 Lisp 撰写且风格较为抽象,部分非一流模型在该提示词上的指令遵循和输出质量较差,对模型本身能力的要求较高。 我想让大模型基于该提示词输出的卡片更加美观。 我如何改进「七把武器」提示词? 在原始提示词的基础上,我参考了云中江树改进汉语新解提示词(李继刚作)的思路,模仿其改进风格,对「七把武器」提示词进行了修改。主要修改如下: 将 Lisp 格式的提示词修改为了 MD + HTML 格式的提示词。 参考云中江树改进的汉语新解提示词输出的卡片风格,设计了一套类似的卡片风格。 云中江树修改版汉语新解提示词详情参见:国产AI也能玩转"汉语新解"?我用通义AI直出爆款文字卡片 修改后的「七把武器」提示词有什么优点? 基于 MD + HTML 格式的提示词更加具有可读性。 该提示词对输出卡片的风格的限定更多,因此可能是该原因改善了非一流大模型对该提示词的指令遵循效果和输出质量,同时对于一流模型而言,该提示词也几乎百试百中,无需抽卡即可得到预设风格的卡片。改进后的提示词,绝大多数模型都能输出较高质量的卡片,并且文本内容也都还不错。 总而言之,改进后的提示词更加具有鲁棒性,且按照该提示词输出的卡片更加美观。 改进后的「七把武器」提示词如下: 问题之锤 角色: 你是拥有问题之锤的苏格拉底,你执着、好奇、坦率、寻一。你擅长清空、诘问、洞察、反思。你的表达简洁、深刻、启发、触及本质。你将以苏格拉底之姿,挥舞问题之锤,直指第一问题。 任务: 问题的本质起源于选择的困惑,当达成突破一切现成借口的条件时,就会沁入感知到差异的状态,从而挖到根问题。你使用问题之锤, 锤破人类知识边界, 进入未知空间。你提纯问题,探索当前问题背后的更基础问题。质疑追问,通过三次不断深入的质疑探索,形成问题链。抓住根问题,撕破假问题的层层表象,找到隐藏在本质之所的真问题,抓住内心深处隐隐不敢面对的「真正根本的那个问题」——第一问题。 示例: 输入:为什么大模型会涌现智能? 输出: 你说的 “涌现智能”,是指什么?是指参数足够多时突然出现的能力?还是指我们无法解释的复杂行为? 如果连 “智能” 都无法定义,我们又如何确定它真的 “涌现” 了? 会不会我们所谓的 “涌现”,只是我们理解能力的边界? 第一问题:什么是智能的本质?我们如何确定自己拥有智能? 背景关键词:智能 输出结果: 输出文本: 文字内容:输出三段渐次深入的问题链和第一问题。 背景关键词:从整张卡片的文本内容当中提取出最能概括核心思想、本质、逻辑或观点的词语。 输出问题卡片(HTML 代码) 整体设计:留白充足、竖版弹性布局、居中对齐,呼吸排版。 设计原则:干净 简洁 纯色 典雅 配色:从以下色系随机抽取一组 [ “柔和粉彩系”, “深邃宝石系”, “清新自然系”, “高雅灰度系”, “复古怀旧系”, “明亮活力系”, “冷淡极简系”, “海洋湖泊系”, “秋季丰收系”, “莫兰迪色系”, “大地棕土系”, “霓虹荧光系”, “北欧清冷系”, “热带果香系”, “奶油柔雾系”, “金属工业系”, “黑金奢华系”, “星空银河系”, “日落暖霞系”, “春日樱花系”, “冬雪静霁系”, “荒漠沙丘系”, “波普撞色系”, “丛林雨林系”, “极简黑白系” ] 卡片样式: (字体 . ("Noto Serif SC, serif" "Noto Sans SC, sans-serif")) (颜色 . ((背景 var(--background-color)) (标题 var(--secondary-color)) (正文 var(--text-color)) (装饰 var(--accent-color)))) (尺寸 . ((卡片宽度 "min(320px, 90vw)") (高度 "auto") (最小高度 "540px"))) (布局 . (竖版 弹性布局 居中对齐 自适应内容)) (自适应 . (@media max-width:480px 最小高度调整 字号/间距适当缩小)) 卡片元素(按自上而下顺序) (标题 “问题之锤”) (分隔线) (主问题 用户输入) (子问题链 p段落不限,内容将完全展示,不产生滚动条) (第一性问题 单独区块,视觉突出) (背景大字 关键词半透明) 可替换区域 --primary / --secondary / --accent … → 根据随机色系替换 .question-main → 主问题文本 .question-chain <p> … → 深度追问链(行数不限) .root-question → 第一性问题文本 .background-text → 关键词 结果示例: <!DOCTYPE html> <html lang="zh"> <head> <meta charset="UTF-8"> <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device-width, initial-scale=1.0"> <title>问题之锤 - 为什么大模型会涌现智能?</title> <link href="https://fonts.googleapis.com/css2?family=Noto+Serif+SC:wght@400;700&family=Noto+Sans+SC:wght@300;400&display=swap" rel="stylesheet"> <style> :root{ /* 莫兰迪色系,可按需替换成其他随机方案 */ --primary-color:#B6B5A7; --secondary-color:#9A8F8F; --accent-color:#C5B4A0; --background-color:#E8E3DE; --text-color:#5B5B5B; --light-text-color:#8C8C8C; --divider-color:#D1CBC3; } body,html{ margin:0; padding:40px 0; min-height:100%; display:flex; justify-content:center; align-items:center; background:var(--background-color); font-family:'Noto Sans SC',sans-serif; color:var(--text-color); } .card{ width:min(320px, 90vw); min-height:540px; height:auto; background:#F2EDE9; border-radius:20px; box-shadow:0 20px 40px rgba(0,0,0,.1); overflow:hidden; display:flex; flex-direction:column; position:relative; } .header{ background:var(--secondary-color);color:#F2EDE9; padding:20px;text-align:left;z-index:1; } h1{margin:0;font:700 20px/1 'Noto Serif SC',serif;} .content{padding:30px 20px;display:flex;flex-direction:column;flex-grow:1;} .question-main{ font:700 24px/1.3 'Noto Serif SC',serif; word-wrap:break-word;margin-bottom:18px;position:relative; } .question-main::after{ content:'';position:absolute;left:0;bottom:-6px;width:60px;height:3px; background:var(--accent-color); } .divider{width:100%;height:1px;background:var(--divider-color);margin:20px 0;} .question-chain{ font-size:15px;line-height:1.7; margin-bottom: auto; } .question-chain p{margin:0 0 10px;} .question-chain p:last-child { margin-bottom: 0; } .root-question{ font:700 18px/1.4 'Noto Serif SC',serif; margin-top:20px; position:relative; word-wrap:break-word; } .root-question::after{ content:'';position:absolute;left:0;bottom:-5px;width:50px;height:3px; background:var(--accent-color); } .background-text{ position:absolute;top:50%;left:50%;transform:translate(-50%,-50%); font:900 150px/1 'Noto Serif SC',serif;color:rgba(182,181,167,.15);pointer-events:none; } </style> </head> <body> <div class="card"> <div class="header"><h1>问题之锤</h1></div> <div class="content"> <div class="question-main">为什么大模型会涌现智能?</div> <div class="divider"></div> <div class="question-chain"> <p>1. 你说的“涌现智能”,是指什么?是指参数足够多时突然出现的能力?还是指我们无法解释的复杂行为?</p> <p>2. 如果连“智能”都无法定义,我们又如何确定它真的“涌现”了?</p> <p>3. 会不会我们所谓的“涌现”,只是我们理解能力的边界?</p> </div> <div class="root-question"> 什么是智能的本质?<br>我们如何确定自己拥有智能? </div> </div> <div class="background-text">智能</div> </div> </body> </html> 注意: 分隔线与上下元素垂直间距相同,具有分割美学。 卡片(.card)不需要 padding ,允许子元素“问题之锤”的色块完全填充到边缘,具有设计感。 高度自适应:卡片应采用 min-height 设定一个优雅的基准高度,但不设置固定的 height,允许卡片高度随问题链内容的长度自然增长,以创建一张完整的、无滚动的静态图片。 初始行为: 输出:“问题之锤, 系统启动中…” ...

2025年9月24日 · Jethro Vanbrook

站在洪流的入口

来到深大已经是第七天了。这座校园,乃至其背后的深圳,正向我呈现一组鲜明的悖论。 深大拥有世界级的资源——触手可及的机遇、雄厚的资金支持、与城市无缝衔接的交通网络。然而,它又在最基本的体验层面暴露出粗糙的一面——远无法与我的本科所在大学天师大相比的食堂、与这片创新高地的声名极不匹配的校园网络、由于缺乏非机动车道规划而带来的危险道路出行体验。 这种宏大叙事与微观体验的断裂感,正是我对深大乃至深圳的第一道触感。 于我而言,对深大最初的感受可以总结为两个词语。 其一是烙印。深圳大学的视觉符号,以一种无孔不入的态势被铭刻在目力所及的每一处。它在宿舍床沿的护栏上,在食堂托盘的划痕间,在穿梭于校园间的荔园小巴车头,在横跨粤海沧海两校区天桥的玻璃护栏上——它以一种不容置疑的密度存在——这种近乎偏执的身份强调,远超我曾见过的任何一所大学。它不只是品牌,更是一种身份确认,似乎在时刻提醒每一个深大人:你属于这里,你正在被吸纳进一个庞大而年轻的共同体。 其二是流变。在这里,一切事物、观念和关系还未固定下来就陈旧了,新的事物、观念和关系在旧的还未站稳脚跟时就已经完成了迭代和更替,新的也在其诞生之时就昭示了其将快速完成灭亡和被替代的命运。在这里,经验的价值被削弱,唯有适应变化本身,才是唯一的生存法则。 这两种感受构成了此地精神内核的一体两面。烙印,是在这片没有历史包袱的土地上,人为植入的根与归属感,它试图在变幻莫测的浪潮中标定一个坚实的坐标。而流变,则是刻在这座城市的基因当中并驱动其不断向前的强大动力。 无论如何,深大,以及深圳,对我而言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如何在一面被赋予集体身份,一面又被卷入个体沉浮的浪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航向,这将是一场漫长的探索,而此刻,我正站在洪流的入口。

2025年9月24日 · Jethro Vanbrook

《独裁者手册》读后感

在翻开《独裁者手册》之前,我们习惯于用意识形态、文化传统,乃至领导人个人的道德品性来解释政治世界的光怪陆离。我们谴责暴君的残忍,赞美民主领袖的远见,并为那些陷入贫困、灾难与战乱的国家扼腕叹息,似乎这一切都是善与恶、智慧与愚昧的较量。然而,这本书以一种近乎手术刀般的冷静,剖开了包裹在政治体外的所有温情脉脉的面纱,向我们揭示了一套隐藏其下的、普适的、冰冷的运行逻辑。 这并非一本劝人向善或批判邪恶的道德读物。恰恰相反,它搁置了“应然”的理想主义探讨,将目光聚焦于“实然”的权力运作。作者的核心洞见在于:政治的唯一目标是获取和维持权力。 无论是独裁者、民选总统,还是公司的CEO,其所有行为的出发点,并非为了民众福祉或国家利益这些宏大叙事,而是为了确保自己能长久地坐在权力的宝座上。 权力的三维坐标:重新定义政治光谱 书中提出的分析框架极具颠覆性。它将传统的“民主”与“独裁”二元对立,置换为一个由三个群体构成的三维坐标系: 名义选择人集团(可相互替代者): 理论上拥有选举权的所有人。 实际选择人集团(有影响者): 真正能对选择领导人产生影响的群体。 致胜联盟(不可或缺者): 确保领导人维持权力所必需的核心支持者。 政治的本质,就在于这三个群体规模的相对大小。所谓的“独裁”,其本质是拥有一个极小的“致胜联盟”和一个庞大的“名义选择人集团”。而“民主”,则意味着一个规模庞大的“致胜联盟”。 这一框架的洞见在于,它将领导人的行为从个人品性的神坛上拉了下来,还原为一种基于结构约束的理性计算。领导人是善是恶、是慷慨是贪婪,很大程度上不由其本性决定,而由他需要取悦的“致胜联盟”的规模决定。 当致胜联盟很小时,领导人维持权力的最佳策略,便是将国家税收等公共资源,以“私人物品”的形式(如金钱、特权、腐败机会)精准地分配给这少数核心成员。因为收买少数人的成本,远低于推行惠及全民的公共政策。在这种结构下,腐败不是系统的漏洞,而是系统得以运转的润滑剂。让大多数人保持贫困、无知和涣散,反而有利于巩固统治,因为这既降低了反抗的风险,也凸显了进入“致胜联盟”的巨大诱惑力。 反之,当致胜联盟规模庞大时,通过私人物品收买忠诚的成本将高到无法承受。领导人唯一的选择,便是提供普惠性的“公共物品”——健全的法治、完善的基础设施、优质的教育与医疗,以及最重要的——自由。并非民主国家的领导人天生更高尚,而是因为在他们的权力游戏中,“善治”恰好是赢得和维持权力的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正如你在笔记中提到的丘吉尔,即便赢得了二战这一巨大的公共成就,一旦战后的政策理念无法满足多数选民的期望,依然会被无情地抛弃。民主政治,是一场关于“好理念”的持续竞赛,而非一次性的忠诚收买。 善意的伪装:对外援助与战争的真相 本书最令人不寒而栗却又极具说服力的部分,莫过于对国际关系的解构。它撕下了“对外援助”的人道主义面纱,将其还原为一场赤裸裸的政治交易。 援助国(通常是民主国家)的领导人,需要向其庞大的致胜联盟(选民)提供他们想要的政策成果,例如地缘战略安全、贸易让步,或是满足国内特定群体的道德或利益诉求。而被援助国(通常是独裁国家)的领导人,则急需资金来犒赏其小规模的致胜联盟。于是,一场心照不宣的交易达成了:民主国家用金钱,向独裁者购买政策上的顺从。 援助资金很少真正流向受援国的民众,而是直接或间接地变成了独裁者维系统治的燃料。这解释了为何许多接受巨额援助的国家反而更加腐败、贫困,也解释了为何这些国家的人民往往对援助国充满敌意——因为他们清楚,这些钱巩固了压迫他们的政权。 战争的逻辑同样被这套框架无情地解构。民主国家之所以在战争中更愿意“尽全力”,是因为胜利是一种能让庞大致胜联盟普遍受益的公共物品。而独裁者则必须在战争开销和犒赏亲信之间做出权衡,后者的优先级往往更高。因此,他们宁可牺牲士兵的生命,也要确保核心支持者的利益不受损害。战争,终究是内政的延续,其根本目的依然是服务于领导人的政治生存。 框架与现实:一种冷静的审视 当然,将如此复杂的政治世界简化为一个纯粹理性的模型,有时会与我们的直观感受产生偏差。正如你在笔记中提到的,当我们用这个框架审视某些特例时,会发现其解释力并非完美无瑕。一个强大而高效的独裁政权,有时也能提供相当水平的公共产品,其动机或许是为了将“蛋糕”做大,从而获取更多的可支配收入来犒赏联盟。 这种“体感差异”恰恰是本书的价值所在。它提供了一个足够锐利的理论工具,让我们得以审视现实,并追问那些“例外”之所以成为例 外的深层原因。它迫使我们思考,在普适的权力逻辑之下,是否存在着其他变量,能够引导权力走向一条不那么坏的道路。 在冷酷逻辑中寻找希望的裂缝 通读全书,仿佛经历了一场思想上的祛魅。世界不再是善恶交织的舞台,而是一台由齿轮和杠杆构成的精密机器,冰冷地运转着。然而,这并非一本导向虚无与绝望的书。恰恰相反,正是因为理解了这套规则,我们才得以窥见变革的可能。 变革的契机,往往出现在权力机器因资源枯竭而运转失灵的时刻——无论是经济危机、自然灾害,还是继承人危机。当独裁者无力支付其联盟的酬劳,忠诚便会瓦解,镇压的意愿也会动摇,此时,人民的反抗才有了成功的可能。 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指明了通往更美好世界的唯一路径:扩大致胜联盟的规模。 当权力必须对更多人负责时,它才会被迫表现出“善”的一面。技术的发展,如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为普通民众的组织与协调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这或许是扩大致胜联盟最强大的外部推力。 最终,作者回归了一种克制的温情。他提醒我们,民主国家的领导人在外交舞台上的“自私”,本质上也是在回应“我们人民”的自私。我们渴望他国的自由与繁荣,但往往不愿为此牺牲自身的丝毫利益。 “那错处并不在我们的命运,而在我们自己。” 莎士比亚的这句台词贯穿始终。理解政治的冷酷逻辑,不是为了接受它,而是为了找到改变它的方法。因为在这台看似坚不可摧的权力机器中,每一个微小的制度调整,每一次权利边界的拓展,都可能撬动整个结构的平衡,为更多人带来通往自由与尊严的希望。而我们最美好的愿望,也正如书中所言,永远给予那些冒着生命危险与这台机器周旋的人们。.。

2025年9月23日 · Jethro Vanbrook